3月11日,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表決通過了關于“十四五”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(以下簡稱《規劃綱要》)的決議。其中關于醫療衛生健康方面的規劃集中在第四十四章和第四十五章。
《規劃綱要》對衛生健康領域的總體安排:
第四十四章 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。提出: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,堅持預防為主的方針,深入實施健康中國行動,完善國民健康促進政策,織牢國家公共衛生防護網,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生命期健康服務。分六節,依次是構建強大公共衛生體系、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、健全全民醫保制度、推動中醫藥傳承創新、建設體育強國、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。
第四十五章 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。提出:制定人口長期發展戰略,優化生育政策,以“一老一小”為重點完善人口服務體系,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。分三節,依次是:推動實現適度生育水平、健全嬰幼兒發展政策、完善養老服務體系。
《規劃綱要》的四大亮點:
亮點之一:把構建強大公共衛生體系放在首位
這里的“首位”,不僅僅是將“把構建強大公共衛生體系”置于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第一節,而且從內容上提出了包括疾控體系五大職能、疾控機構軟硬件建設、疾控事業穩定投入機制、醫防協同、突發事件應急處置、公衛人才培養以及免疫規劃、慢性病預防、心理健康、精神衛生服務體系完善等傳染病、慢性病防治體系各方面非常豐富的全面部署。
規劃的疾控項目有:啟動中疾控二期項目、依托現有疾控機構建設15個左右的區域公共衛生中心、升級改造20個左右的國家重大傳染病防控救治基地、20個左右國家緊急醫學救援基地。
亮點之二:首次提出公立醫療機構為主體 非公立醫療機構為補充
旗幟鮮明提出,十四五乃至到2035年,在“擴大醫療服務資源供給”上,主要依靠公立醫療機構,非公醫療機構只能是補充。因此,《規劃》在深化醫改工作部署上,均圍繞公立醫院改革來進行。包括加強公立醫院建設,加快建立現代醫院管理制度,深入推進治理結構、人事薪酬、編制管理和績效考核改革。加快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區域均衡布局,建設國家醫學中心和區域醫療中心。加強基層醫療衛生隊伍建設,以城市社區和農村基層、邊境口岸城市、縣級醫院為重點,完善城鄉醫療服務網絡。加快建設分級診療體系,積極發展醫療聯合體。加強預防、治療、護理、康復有機銜接等。而對于非公醫療,只有一句,即:支持社會辦醫,鼓勵有經驗的執業醫師開辦診所。
《規劃綱要》明確,繼續實施醫師區域注冊,提出推動醫師多機構執業,而不再是醫師多點執業,主要是因為醫師執業地點已經變為“省域”或“縣域”的區域注冊,所以不能再提“多點執業”而應該是“多機構執業”。
《規劃》提出的重大項目有:國家醫學中心(加強國家心血管、呼吸、腫瘤、創傷、兒科等醫學中心建設。聚焦重大病種,打造若干引領國內、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高水平醫學中心和醫學創新轉化中心)、區域醫療中心(支持高水平醫療機構在外出就醫多、醫療資源薄弱的省份建設一批區域醫療中心,建成河北、河南、山西、遼寧、安徽、福建、云南、新疆等區域醫療中心)、縣級醫院(推動省市優質醫療資源支持縣級醫院發展,力爭新增500個縣級醫院含中醫醫院達到三級醫院設施條件和服務能力)。
亮點之三:醫保改革路徑比較清晰
《規劃綱要》提出的醫療保險制度改革路徑比較清晰,依然是“健全全民醫保制度”。包括健全基本醫療保險穩定可持續籌資和待遇調整機制,完善醫保繳費參保政策,實行醫療保障待遇清單制度。做實基本醫療保險市級統籌,推動省級統籌。完善基本醫療保險門診共濟保障機制,健全重大疾病醫療保險和救助制度。完善醫保目錄動態調整機制。推行以按病種付費為主的多元復合式醫保支付方式。將符合條件的互聯網醫療服務納入醫保支付范圍,落實異地就醫結算。扎實推進醫保標準化、信息化建設,提升經辦服務水平。健全醫保基金監管機制。穩步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。積極發展商業醫療保險。同時還將繼續推進國家組織藥品和耗材集中帶量采購使用改革,發展高端醫療設備。將完善創新藥物、疫苗、醫療器械等快速審評審批機制,加快臨床急需和罕見病治療藥品、醫療器械審評審批,促進臨床急需境外已上市新藥和醫療器械盡快在境內上市。
亮點之四:推動中醫藥傳承創新將啟動一批大項目
《規劃綱要》明確堅持中西醫并重和優勢互補,大力發展中醫藥事業。健全中醫藥服務體系,發揮中醫藥在疾病預防、治療、康復中的獨特優勢。
總之,由于醫療衛生事業的社會公益屬性目前已經得到空前高度認識,因此,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彌漫著一股強烈的“公”味,整體上是東風勁吹。估計未來非公醫療將進入一段獨立自主、自力更生、艱苦奮斗的磨煉意志的歲月,也必將從規模擴張走向內涵發展階段,也像公立醫院一樣走高質量發展之路。最終能夠實現人民群眾看得上病、看得好病,少得病、不得病,看病更舒心服務更體貼的愿景,對群眾看病能有更好保障的目標。